一、打造一流交通运输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现有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智慧交通、交通管理等5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交通运输、交通工程),工程教育认证专业2个(交通运输、交通工程),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3个(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学院5个专业根据《软科》排名均位居同类专业前15%。
1、交通运输专业,立足综合交通运输,以道路运输为优势、轨道运输为拓展,以培养学生在运输设施规划、运输组织与优化、运输商务及经济分析、危货运输安全等专业领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联合重庆公交集团、重庆物流集团、重庆轨道集团,利用专业实践基地平台,推动专业不断迭代升级。
2、交通工程专业,面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交通规划设计与管控、交通安全、智能交通等领域,以培养学生在交通行业规划、设计、管理、检测和建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为目标,与招商交科、中铁长江院等校外企业、科研机构开展校企合作,不断适应行业发展变革。
3、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面向道路交通和轨道交通领域,以培养学生在智能交通感知、控制和信息处理等综合能力为目标,拓宽智能网联和轨道行业就业方向,联合中信科智联、西部智联等企业,校企协同开展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4、智慧交通专业,聚焦智慧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系统开发、数据挖掘领域,结合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与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协同开展实践课程建设以及智能网联室内实验室与培养方案配套的实训条件、智能网联车路协同室外教学平台等实景教学设施建设工作,满足智慧交通人才培养需求。
5、交通管理专业,立足港口与航运管理,面向铁公水多式联运和全程物流,以培养学生智慧港口与数字航运技术、绿色港航节能减排技术、多式联运与综合物流管理等能力为目标,依托全国港航产教融合共同体,积极对接四川港投集团、重庆港务物流集团、重庆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江苏苏州港集团等大型港航物流企业,推进专业实践基地建设。
二、系统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学院聚焦交通强国战略和新工科建设,以一流专业建设为目标、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以培养学生解决交通运输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核心,贯彻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优化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机制,逐渐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一是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架构。落实校、院、系三级质量监控机制。学院层面,成立包括教学指导委员会、督导组在内的教学管理与监督机构,指导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制定、修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青年教师的培养;督促日常教学任务的完成与规范化建设;搜集、分析教师、学生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教学系层面,搭建由各专业教学建设委员会、课程群的2级运行保障机构,先后成立了5个专业建设委员会、17个课程群。
二是加强质量保障体系的制度建设。交通运输学院先后制定了《交通运输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教学档案专项检查及整改方案》《交通运输学院数智化本科课程资源建设支持办法》《交通运输学院本科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实施细则》《交通运输学院本科课程过程考核实施细则》《交通运输学院本科本科学生学业导师考核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涵盖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质量评价的规章制度,明确了各级职责,规范了工作流程,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闭环体系。交通运输学院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为人才培养理念,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质量保障闭环体系。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与课程群责任教授的指导作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专业调整与培养方案修订机制。同时,着力提升教学条件保障水平,保障师资队伍、教学经费、教学资源、实践平台等,完善教学过程管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催生学习内驱力和育人使命感。
三、全面推动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1、场景项目式教学模式改革
学院以“三类三级”(三类:系统开发类、方案设计类、对策咨询类,三级:基础项目、综合项目、创新项目)项目资源为载体,以产教协同为项目式教学场景构建路径,以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升为目标,形成了资源丰富、场景特色、校企协同、成链递进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场景项目式教育教学模式。
(1)主要做法
一是结合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立了典型案例场景,并依托人才培养方案能力矩阵,搭建了集基础项目+综合项目+创新项目的教学模式创新矩阵。
二是通过开展深度校企协同,联合头部企业开展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引入行业真实案例,形成了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项目式课程体系。
(2)典型案例
一是《交通枢纽与场站》课程,作为重庆市一流课程、重庆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是交通运输专业核心课,教学团队通过“能力导向”“场景驱动”“四环六层”构建“场景项目式”教学过程,结合课程群,引入实践问题“客运站设施优化与交通组织设计”,创新提出9阶段教学法:课前自学→知识讲授→案例讲解→任务布置→自由分组→现场调研→成果形成→汇报演示→多元评价。
二是《停车规划与管理》课程,作为重庆市一流课程、重庆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是交通工程专业选修课,课程汇聚178个“基础+拓展+特色+实践”项目式教学案例资源库,线上线下课程,结合课程群,校内外联合课堂(线上智慧停车综合实验平台、线下最美停车项目与年度十佳停车案例,智慧停车高峰论坛),创新教学模式。
三是《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是是交通设备与控制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通过产教协同、校企合作,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课程围绕“智能交通信息化系统设计”,引入智能交通企业工程师,组建校企联合授课,按照实际项目实施流程设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流程,搭建全场景智慧交通系统,提升学生真实项目开发能力。
2、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学院结合“智能交通系统与集成应用”场景需求,在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设立智能交通“菁英班”,以深度综合性项目式学习为载体,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一是为适应交通运输行业智能化转型需求,以培育智能交通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引入中信科智联、百度智行、万集科技等智能交通头部企业项目资源、设备资源、人力资源等,注入“菁英班”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通过校企双导师制打通“课程实践-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本科毕设”等综合能力培养环节,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生态。
二是形成了一整套实验班管理运行机制。将校企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合作联盟、专业建设委员会作为实验班建设战略咨询机构,制定了“实验班选拔退出办法”等十余项管理办法。构建校企师资共同参与的虚拟教研工作室,借助企业项目协同管理和开发平台来进行课程资源开发、项目案例开发和教研教改等活动。
三是不断丰富硬件条件建设。学院联合机电学院、信息学院,共建“车路云交通系统创新实验平台。该平台包含车路协同交通控制系统、车路协同通信系统、车路协同车辆系统三大实验教学子系统,可以实现“项目式实践实训+跨学科综合创新能力提升训练”。基于该平台,“菁英班”以车路云智慧交通系统场景,2024年已开展2期技术产教融合训练营,参与人数达80余人。
四是荣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度“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学院与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等联合申报的“智慧交通人才产教协同培养路径”案例,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度“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该案例围绕交通运输行业智能化转型升级需求,依托教育部首批新工科项目及十余个教育部产教协同育人项目,与智慧交通相关企业共同开展智慧交通人才培养机制、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及创新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3、人才评价体系创新
一是完善了学生非技术能力评价方案。学院制定《交通运输学院“交运五星”教育评价方案(试行)》,以“五育融合”为导向,积极探索“交运五星”评价体系建设,致力于培养品学兼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目前,成功举办2届,2020级“交运五星”评选出290人次获得三星及以上等级,获得五星荣誉共84人次。
二是打造了“崇德路”平安交通公益社团。学院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崇德路”平安交通公益社团建设,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社会实践与“大思政课堂”的结合点和着力点,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契机,立足农村实际,关注真实问题,走进井冈山革命老区,用专业知识为老百姓治理交通安全问题,并得到华龙网、七一网等主流媒体关注和报道。
2023年,江西建工捐赠崇德基金10万元,支持江西螺溪镇乡村振兴“崇德路”公益项目实施。